张志勇记忆:这些年 我与李宁
李宁,让张志勇刻骨铭心。
1988年9月20日,张志勇在大学校园里收看汉城奥运会电视直播,那一刻,“体操王子”李宁在吊环、鞍马比赛中,接连出现重大失误。
黯然垂败、功亏一篑的李宁,退场之际向世人投以淡定、坚毅的微笑。
浅浅的笑靥,痛彻的伤感。张志勇无法忘记1988年。4年之后的1992年,张志勇成为李宁公司的一名员工,当年的他“崇拜李宁”。
2008年8月8日,那一夜,鬓角飞霜的李宁在鸟巢之巅完成了“夸父逐日”的豪迈壮举。亢奋的张志勇,手擎DV见证了李宁对自己的浪漫“救赎”。
曾经的哀伤、曾经的荣耀,往事如烟、清晰如昨。这些年,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无法忘却,“李宁”已经成为张志勇的心灵记忆。
跨越10亿这道坎
张志勇有两个业余爱好:“玩”篮球、“秀”街舞。
“学街舞是我们全家人的集体决议。因为孩子大了,我工作忙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引导他们,就和太太商量采取这样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交流与沟通方式。”这无疑是上海男人张志勇“情趣作风”的最佳体现。
“性格测试表明,我属于老虎和孔雀的混合体。”张志勇语调轻缓而舒朗,“老虎的特点是企图心强、权威、有边界感、守土有责;孔雀型领导则热心、乐观、表现欲强、善于团结人。”
1992年12月,张志勇到李宁公司应聘。他给出的理由是:喜欢体育、崇拜李宁。从财务经理“起步”的张志勇,1999年4月成为李宁公司财务总监。
挑战随之而来。1996年,李宁公司的销售额已达6.5亿元。彼时,掌控李宁公司经营业务的是陈义红,踌躇满志的他提出了“1997年过10亿”的目标。李宁给了陈义红4年时间,但从1997年到2000年,李宁公司的销售额一直未能越过10亿元。李宁不得不委婉地请陈义红找一个“助手”。2001年2月,张志勇在陈义红的举荐下走上前台。他首先要面对的不是难以突破的销售瓶颈,而是一度高达60多万件的产品积压。
渠道、品牌成为张志勇祭出的两大“利器”。
规模化开店对销售的拉动显而易见,但品牌到底如何定位,李宁公司和张志勇都需要再抉择。一个后来经常被引述的例子是,1999年时,李宁公司的代言人是当红女模瞿颖。而同年,规模尚小的安踏公司,则在丁志忠的主张下花费百万元聘请了孔令辉。
运动员出身的李宁和喜欢运动的张志勇当然都想走“专业”路线,但受限于研发实力,时尚牌似乎更易成功。值得庆幸的是,李宁、张志勇最终选择了一条看上去很难的路:遵循消费者调研报告结论,专业功能性的体验和定位,成为李宁公司的主攻方向。张志勇和他的团队分赴美国、欧洲寻找更高水准的专业设计团队。
2002年,李宁的销售额突破10亿元的坎儿。
“二五计划”的进化
张志勇“执政”后的另一重要“动作”,就是推出李宁公司的“5年计划”。
2004年~2008年是李宁的第一个“5年计划”。2004年6月,李宁公司在港上市是这期间最为重大的战略抉择。上市前后的一系列资本运作,促使“家族企业”李宁公司实现了蜕变与进化。
尽管上市融资数额不大,但多年累积之下,张志勇手头“沉淀”了一笔约8亿元的现金。2006年,隐忍数年的李宁设计团队,陆续主推水墨画式的产品和品牌广告,刻意强化自身的东方文化特色。
耐克、阿迪达斯国内销售额的领先,安踏等公司的紧紧追赶,李宁如何突出重围?手握重金的张志勇,依然保持着那种无动于衷的淡定与安然,他的“举止”自然招来外界不少质疑。
“钱应该花在刀刃上。”接受媒体“质问”时,一向直率的张志勇却出人意料地打起了“太极”。事实上,那笔钱,是张志勇为李宁公司竞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储备的“粮草”。后来,在不同场合提起2006年底的那次竞标,张志勇坦承:“李宁和我是哆嗦着手在竞标书上填下了一个天文数字”。业界猜测,张志勇填下的那个“数字”应该在10亿元左右,即李宁公司多年的现金储备加上2007年的纯利。
人算不如天算,财大气粗的阿迪达斯以13亿元最终胜出。断了“念想”的张志勇开始挥舞资本大棒四处“出击”。
2007年11月15晚间,李宁公司发布消息称,斥资3.05亿元,收购上海红双喜集团有限公司57.5%股份。2008年8月,李宁与意大利运动品牌Lotto(乐途)签署协议,以不低于10亿港元的价格,获得了该品牌在中国境内为期20年的独家特许权。
“我们的现金其实一直不太多。”张志勇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但从现金储备上来说,李宁公司已经为2009年到2013年的第二个5年计划做好了准备。”
在张志勇看来,未来5年,李宁公司主要是为2014年开启的“国际化”积蓄能量与能力:“我们总不能出去打两枪,一看不行就退回来吧?所以,前期的各种准备特别重要、非常必要。”
为此,在李宁的“二五计划”中,产业基地转移和完善国际供应链成为两大关键词。考虑到我国沿海劳动力成本的迅速上升,李宁荆门工业园已于2008年12月动工。“湖北是中国的‘几何’中心,荆门是湖北的中心,在这里建立李宁物流配送中心,效率最高;而且,周边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沿海低15%,因此,未来至少将有40%~50%的李宁产品在这里制造。”张志勇说。
“像李宁公司这样的企业,独一无二。”奥运会开幕前的2008年8月初,在李宁公司通州总部,张志勇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说这番话的张志勇显然“忽略”了耐克。全球体育用品的No.1——耐克公司,其两大创始人菲尔·奈特和比尔·鲍尔曼,也同样是专业背景:前者年轻时曾是俄勒冈大学的田径明星,后者则是奈特的教练。相比于李宁在运动场上曾经收获的赞誉,奈特的田径生涯逊色不少;若论商业领域的表现,李宁公司则因背靠中国,拥有充分想象空间。
- 上一篇:361°旗舰起航 夺冠中原
- 下一篇:奥康舒适无定式,陈伟霆推荐的双11好物清单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