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的商业梦想和冠军的心
也许到了最重要的火炬手揭晓的的最后一刻,人们才忽然想起,已经很久没有看见他了:李宁。双鬓斑白,朴实无华,肚子还有点发福,火光闪耀的瞬间,有一种东西在他眼中跳跃。这是那个人们已经不再熟悉、却再也熟悉不过的王子。那一刻,那个在吊环上潇洒飘逸的青年又回到眼前。
遍数英雄,挑选在鸟巢做最后表演的火炬手,确实是最难最难的一个任务。外电评论说从13亿人中挑选一个火炬手。这实际上是一种修辞,但是,李宁,确实可以承担得起这份荣耀。
作为一个IT人,在奥运来临的前一刻,见到了很多很久没有再见的商业领袖。杨元庆,这个当年的少帅,在电视屏幕上依然年轻,充满着活力。上周见到他时,发现跟上一次见他,两鬓的白发明显增多。操一口流利的英文,接受外电群访应对自如,而在高擎火炬的一刻,他依然紧张不已,激动的不行。是,作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次赞助国际奥委会的中国企业,联想在过去4年内完成了太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足以让在这个周期内进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表演的杨元庆的心怦怦直跳。
然而,这个时刻,我也更加欣赏李宁。
中国的体育界人士的前途,越来越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带着一身的伤病,告别星光熠熠的赛场,回到默默无闻的平淡生活。我们看过多少冠军为生存而忍痛出售自己的荣誉。商业、从政(体育官员)、教练、平民是体育人可以选择的几条道路。中国不缺体育官员,商业能做到一流的却少之又少。曾经有一段时间,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都有知名运动员下海,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把自己最优质的资源商业化,然而,到今天,如果一定要挑选一个人,我选李宁;如果要选两个人,我选李连杰和李宁。
李宁是不可或缺的。
不可否认,李宁的起步是得到很多特殊的帮助的。如果没有他的特殊身份,他的创业不会那么顺利——跟晋江帮比起来,李宁毕竟还顺利多了。然而,考虑到李宁创业的特殊年代,他又不比晋江帮幸运多少。今天,大家站在同一个竞技场上,李宁最初的优势已经慢慢褪去,你让90后的年轻人纯粹依靠人气来选择品牌,那肯定不是李宁。而且,从耐克和阿迪利用明星品牌来打造品牌的经验来看,生命周期非常明显,如同第一代中国企业的发展高度会受到企业家智力所限一样,体育品牌与体育明显的运动寿命紧密相关。没有谁能够完全依靠个人品牌长盛不衰。
跟晋江帮比起来,李宁选择的路,是中国的体育品牌的一条承上启下的发展道路。之前,是现在的潮人们抱着复古心态才会找回的回力、双星、飞跃,而在它背后,则是努力摆脱代工道路的安踏、鸿星尔克、匹克、名乐、德尔惠。而在李宁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又与耐克、阿迪的斗争紧密相关。在其长大之后,则面临着从自己团队出走的精英重新塑造的kappa。在这整个过程中,从《李宁:冠军的心》一书中提供的材料来看,跟我们想象的是如此不同,李宁的发展曲线是最平滑的,与整个中国经济崛起的发展路线基本保持平行。如果说安踏在两年内完成了不可能的超越,李宁则忽然从体操王子变成了一个马拉松选手。
李宁选择的路,如同李承鹏再形容中国女足主教练商瑞华时使用的一个词:中药。温和,调补,然而有用。我同样很欣赏安踏,但如果让我打赌谁会走的更远,我会毫不犹豫:李宁。
只有放在更长的视野中,才会发现为什么它能够保持平稳增长是如何不容易。毕竟,李宁距离巅峰还差距太远,任何一个点都可能成为被突破的点:时尚元素,设计,广告投放,成人化市场的问题。在最后一个问题上,李宁遇到的问题与腾讯马化腾遇到的问题如出一辙,他们俩都在思考一个同样的问题:怎么让年轻人在走出大学校门后,还是自己的用户。从很多个角度来说,李宁都不是一个完美的品牌和企业,但是,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公司,是一个无比低调、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冠军的心的公司。
从李宁扯到李宁公司,也恰恰说明中国企业与企业家之间的老问题还正在解决之中。李宁名声太盛,而实际上,这个企业早就不是他在打理了。跟柳传志培养了一代出色的接班人相比,李宁同样搭建了一个深深镌刻着李宁基因的经理人团队。他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者在一个消费品行业,如何建立一个低调而强大的商业帝国。
直到这一刻,这个从13亿中国人中选拔出来最重要的火炬手,也许会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在点燃那一刻,跟任何一个商业奇才相比,他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悟,他会有更加强大和广阔的心。
这是冠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