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网-战略管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其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这已经是人们发展县域经济特色农业的共识。虽然地方政府在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扶持力度,但农业龙头企业应当如何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需要什么,一些地方政府似乎并未完全认识到位,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许多误区,导致事情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厘清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误区,对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农业取得更大的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扶持从政府的角度考虑过多,从企业的角度考虑过少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企业上一个项目或者否一个项目、甚至一个创意,可能就是因为领导的一句话。不过这些项目在市场上往往表现的不理想,甚至有些项目还没进行市场运作,就已经夭折了。
在农业产业化推进过程中,政府部门无疑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和调控作用。但是政府部门也不能忽视经济规律,以行政命令代替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企业和农户,而不是政府。一些地方政府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习惯于从政府角度考虑企业需要不需要,不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变成政府的一厢情愿,结果不少做法违背市场规律,给龙头企业和农户造成损失,也给政府自身背上沉重的包袱。比如政府常常运用行政手段来推动企业建立基地,扩大种植规模,强迫农民统一种植,不考虑市场需求、消费者心理,最后种植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因为无法行销市场,而积压仓库或烂在田里。政府一定要明确,扶持企业是为了让其健康快速成长,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才是第一位的。
2、扶持变成增负,让小马拉大车
我们都知道在农业产业化这个长链条中,龙头企业是火车头,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政府扶持龙头企业的目的就是想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拉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实力的提升。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的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龙头企业的规模不大,带动农户的能力有限,实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这种情况下,政府本应当遵照经济规律,让企业健康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为了带动广大农户和地方经济,不考虑企业的实力和能否消化,硬性撮合一些龙头企业与农民粘合到一起,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要其带动整个产业运作。这种做法无异于让小马拉大车,结果是不但产业不能带动起来,也会让企业背上巨大的包袱,不利于龙头企业的成长。
3、扶持重规模,不注重品牌的打造
很多地方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都比较重视企业的规模增量工作,为此不惜把县域范围内的所有资源都调动起来,追求大面积、大机械、高标准的农业,这样做是为了增强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促进对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增量工作,无论对企业和政府都是一种看得见的成绩,在短时间内或许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有时候规模却是一种毒药,政府对企业规模的迷恋并不一定能换来规模所带来的效应。因为形式上的壮大并不意味着企业实力的强大,尤其是企业的发展远不是做大的问题,如何提升龙头企业发展的质量,特别是打造龙头企业的产品质量、品牌影响等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经营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品牌才能占领市场,只有品牌才能稳固市场。例如漯河的双汇、内蒙的蒙牛和伊利之所以能够走出区域,到全国市场开疆拓土,正是因为品牌的力量。但是更多的地方,区域品牌的名气远比企业或产品品牌的名气要大,比如赣南脐橙、西湖龙井,如此对区域品牌走出去带来了许多限制,不利于分担区域品牌所承担的风险,尤其是一旦区域内某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出现了问题,整个区域品牌都会一同受损。这在以往海南香蕉、四川虫桔等事件当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因而,要树立品牌意识,在塑造品牌中以质量为核心,是龙头企业长期发展的保证。
4、扶持没有重点,不能形成合力
一些地方,或许是因为区域内的企业发展普遍处于弱小而均衡的状态,或者特色产业发展尚不明显,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就变得无的放矢,没有重点,犹如撒胡椒面一般,将资金分散到各个企业,造成资源和力量的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如此不仅很难提升县域经济的实力,这些企业在市场上也会因为缺乏竞争优势而败下阵来。政府的资源和力量总是有限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最好选择在市场上有发展前景,产品有竞争潜力的企业,在县域经济的实力尚未有提升之时,先集中精力,培植一两家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区域内的产业的发展,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凝聚区域内的农户,从而集中实力参与到市场中竞争。如果一方面总投入不够,另一方面投入又分散,很容易造成农业投入效益不高的窘境,这种撒胡椒面的做法,其实是在做表面文章,无助于地方农业的健康发展。
5、扶持只给硬件,不给软件
政府在扶持农业龙头的时候往往在场地、厂房、资金和设施等硬件方面倾注较多,的确这些要素对于农业龙头的成长都十分重要,但是对企业的成长来说还有比这些硬件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发展的环境,策略的执行,融资的渠道,人才的到位等软件。在这方面政府的管理服务与农业龙头企业的期望值总是存在着差距,许多企业希望政府在推进产业化进程,服务龙头企业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6、扶持重输血,不重造血
许多地方在扶持龙头企业还出现重输血,不重造血的情况,对企业投入良多,甚至为企业包揽一切,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就差政府亲自经营企业,结果却发现这样扶持的企业并没有如想象中强大起来。反而在市场上经受不起任何的竞争,究其原因,是因为政府过于大包大揽,忽视了企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须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些成功发展起来的企业,无不是自身有着极大的创造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靠政府扶持起来的企业往往在市场上表现潺弱。家电企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政府扶持的国有家电企业如今都已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而生长在丛林中的民营家电却成长为中国家电业的巨子,将日系等国外家电业逐出中国市场。所以政府更多的应当在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发展平台上替企业营造良好环境,而不是代替企业作决策,龙头企业关键要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运行,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实行一整套管理机制和营销机制,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扶持只是在旁边帮扶,而不是亲自上阵,毕竟政府考虑的角度与企业考虑的角度不同,企业只有在市场上经受了历练,才能够茁壮成长。
7、扶持缺乏连贯,随意性较大
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还经常缺乏连贯性。一些地方政府出现因为领导更替,政府工作调整,或者因为领导意志的原因,决策出现变化,对企业的扶持随意性较大,导致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不稳定,造成企业经营的困境。一些地方做出决策的时候还会受到市场的诱惑,市场热卖什么样的农产品,政府往往不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被动式跟进,跟着市场走,如此做法的结果便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得不到持续有效的支持,成长容易受到波动。企业的一些规划和想法因为缺乏外部的支持而夭折,一旦市场出现波动,企业和农户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政府在选择龙头企业或特色产业的时候就应当有一个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这种选择倘若确立就不要随意更改,如此才会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政府在选择龙头企业的具体形式也不能随意,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储藏、运销等企业,也可以是行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批发市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这一方面需要考虑当地的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另一方面还需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在选择和确定某一具体龙头企业时,充分考虑其优势所在,能否更好地吸引并带动广大农户以更少的成本和更小的风险与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
8、扶持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
龙头企业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尤其需要政府的扶持,无论是资金、场地还是基地的建设和农户的协调,但一些地方出现一种情况,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得不到政府的支持,社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氛围不浓,合力不强。主要是产业部门对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目标定位,办法不多,服务不够,传统农业的惯性仍然在起作用。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惜资的多,等待观望的多。社会各方大部分也是认为农业投入大、产出小、效益低,在农业领域研究的少、涉足的少。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对现代农业理解存在误区,在支持农业问题上只愿做锦上添花的工作,殊不知企业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来得重要和实际,因为那样的帮助和扶持很可能便是企业生存的救命稻草。政府的支助和扶持一定要有所侧重,对于一些有成长潜力的企业,应积极支持。在李明利看来,发展县域经济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是关键,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一环,各地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都很重视,但是如果方式不当,往往也会帮倒忙,拖累龙头企业,增加其负担。龙头企业的扶持关键是要找准方式,抓住要害,倘若方法得当,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重要的是龙头企业自身具备成长的机能,政府扶持再多都无法替代其自身的作用,否则龙头企业不仅帮扶不成,仰赖其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更成空想。所以认清发展农业龙头的误区,才能提升服务龙头企业的水平,为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合作媒体: